5月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将迎来建院30周年。
30年是飞快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救治现场,一分一秒乃至毫秒都至关重要。一代代医务工作者与时间赛跑,用极短时间“跑”入全国公立医院第一方阵。
30年更是厚重的——医疗领域事关民生,医院改革直面难点、刀刃向内,在微创医学、国际合作、智慧医疗等众多领域持续探索,平均每年开展近百个质量改进项目。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我们选择回望一家医院的30年历程,观察“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的理念,如何转变为可知可感的医疗服务。
创新,主动去创新
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东侧,建院时种下的那一棵棵芭蕉树、棕榈树、夹竹桃已是枝繁叶茂。
1994年,浙大邵逸夫医院正式开张运营,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第一个由港资捐建、外方管理的大型公立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郦志军记得,起步阶段的浙大邵逸夫医院就实行了一些“别人没有的做法”——门诊不输液、病房不加床、一人一诊室……
有患者“抱怨”,上医院就怕看不上医生,这家医院为什么还要“砍掉”床位、“浪费”诊室?可短短一年,来就诊的老百姓就发现,上医院的配药花费少了、住院环境好了、效率也更高了……一种全新的就医体验被口口相传。
这股“初出茅庐”的拼劲,一直是浙大邵逸夫医院坚持创新的根基。
“医疗领域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难点,我们不能被动地等着这些盲点‘冒’出来,而是要创新,主动去创新。”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在医院里,创新的理念无处不在。
关上一道门、轻触一个按键,普通病房就能在短短几秒内转变为“传染病病房”,原有的病区以护士站为坐标,划分出“三区两通道”……在医院庆春院区启用不到两年的五期大楼里,“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配置了隔离门和正负压装置,在紧急时刻能够迅速调整功能布局,在保证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做到“战时拉得出”。
抽血化验、拍摄胸片、做B超,甚至术前麻醉会诊,都能一站式完成,让患者检查少跑腿……这是医院入院准备中心推出的“立体收治法”,多个检查项目在这里集中有序安排,有效节约了患者检查时间,也缩短了住院时间。入院准备中心还优先为急危重症及基层医院转诊病人安排床位,让转诊更顺畅。2023年,医院平均住院日仅为4.78天。
慢病患者通过手机就能对医生进行远程问诊;基层医生遇到疑难杂症,通过云平台申请转诊,审核确认后,患者就可以到上级医院就诊或住院……2015年上线的“邵逸夫互联网医院”,让一朵“医疗云”辐射全国,以分级诊疗为核心、实体医院为背景的智慧医疗云平台打通了服务基层患者、医生的“最后一公里”。
再小的细节都不小
2023年,浙大邵逸夫医院的门诊量达539.6万人次,手术量达13.4万台。每天人来人往、高速运转的医院,如何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
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密码”是:抠细节。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所有楼宇都通过二楼无障碍连廊连接,为的是最大限度提升院内通行的效率。在庆春院区五期新大楼竣工时,蔡秀军发现,新伸出的连廊与4号楼一侧大门连接处高度差较大,施工方认为只能做楼梯,但这样设计会阻碍推车运行,耽误患者转运时间……“涉及就医流程,医院容不得‘可改可不改’的事。”和同事们苦思数日后,他终于找到了办法:把大门往左侧平移几米,让坡度加长,问题就解决了。
“为患者做的事,再小的细节都不小、都得抠。”蔡秀军告诉记者,抠细节的唯一原则,就是“以患者为中心”。
在医院CT室,有患者担心辐射暴露会影响身体健康,护士会专门准备铅围脖、铅方巾,尽可能减少辐射影响;
在腹部B超检查室,有患者觉得耦合剂涂在检查部位有些许不适感,医院专门配备了耦合剂加热器,即便在冬天做超声也不会有冰刺感;
在门诊楼内分泌科,时不时有空腹抽血的病人容易犯低血糖,护士台上悄悄放了一个糖罐,病人抽完血随手取包糖,泡杯热糖水,暖意就上来了;
在医院庆春院区,院区设计时特别考虑从地铁站出站,患者走过地下通道即可直接抵达门诊,甚至在地铁口完成挂号;
……
记者采访时偶遇慢病患者何女士。她说,这么多年里,能感受到医院细节一点一点地改进,每次去看病的害怕与焦虑,也在一点一点地减少。
送出去,事情只做了一半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取得的各类“成绩单”中,有两份分量特殊——
2021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帮扶的江山、武义、德清等三家基层分院进入全国前十,且均晋级全国三乙公立医院。
浙大邵逸夫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在新疆率先使用5G+AR远程会诊技术,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12项、医院医疗技术空白90余项。
30年的“发展线路图”中,借助对口帮扶、“双下沉、两提升”、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等载体,医院先后与陕西、安徽、福建、贵州以及我省各地的40余家医院实施全方位立体式精准帮扶,不遗余力履行输送医疗技术和医学人才的社会责任。
蔡秀军时不时与外派的医疗专家们谈心。他发现,光是从“输血”到“造血”还不够,还要“开门办医”,把各地的医学人才“请进来”,把全球先进的医疗技术引进来,各类技术、理念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每天,浙大邵逸夫医院里都有一批批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基层结对医院的年轻大夫,或是中西部省份对口帮扶医院的医疗专家,他们在这里交流技术、碰撞思想。
尹黔龙是浙大邵逸夫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一名临床呼吸科医生,去年他来杭州进修学习,成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许晓玲团队成员之一。没想到,今年1月,在杭州学的技术就在南疆派上了用场,在他和许晓玲医生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为70岁患者实施了经支气管镜气道肿物电圈套切除术。
“开门办医”的过程中,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医学院学生及住院医生主动申请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实习,越来越多的外籍病人也赶到浙大邵逸夫医院求诊。
今年75岁的加拿大人米歇尔,半年里两次“打飞的”前来浙大邵逸夫医院就诊。“这里的医生医术精湛,不管手术做到多晚都来看我,护士们很热情,常常来询问我感觉怎么样。他们不仅是对我这样,对其他所有病人也一样。”米歇尔在杭州工作期间,就多次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就诊,医院“高效又温暖”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浙大邵逸夫医院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亚(残)运会等国际重大事件医疗保障任务中表现出色,与超过35家国际知名医疗机构、高校及世界组织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妙佑医疗国际打造“越洋门诊”服务,共建“国际罕见病诊治中心”,此外还建立了全球认可的海外医学生及住院医生轮转培训基地。
潮新闻 2024年4月27日